PMP最新收集需求工具分類
PMP認證是項目管理專業人士資格認證,是一種國際級的高級人才管理認證。它的主要考試內容就是項目管理體系知識。關于PMP最新收集需求工具分類,慧翔天地在這里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收集需求的過程中是PMBOK使用的工具比較多的一個過程。為什么呢?因為“比海更深的是人心”,想要知道干系人的需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干系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辛辛苦苦做個東西給他,他說這個不是我要的。喬布斯不是說過“人們根本不知道他們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東西擺在他們面前?!?/p>
100年前,亨利福特也說過“如果你問人們想要什么,他會告訴你一匹更快的馬?!?/p>
為了成功,人們開發出了各種各樣的工具挖掘需求。
沒有哪一個工具是萬能的,不同的工具適用于不同的場景。所以在項目中針對不同的干系人群體,要采用不同的工具。
一、數據收集相關的工具和技術:
1、頭腦風暴:
簡單的說就是一群人一起胡思亂想。頭腦風暴會議是把相關的人召集在一起,大家一起就某個話題討論解決方法或者討論創意,頭腦風暴的一個原則是不要質疑他人。不要說“你說的很好,but”,而是“yea,and”。這樣其他人再有新的想法的時候就不會受拘束,可以隨便發散,從而找到最佳方案。頭腦風暴會議的時候要注意,要不要讓領導參加,很多時候領導一出現,大家就變了。
2、德爾菲法:
也稱專家調查法,1946年由美國蘭德公司創始實行,其本質上是一種反饋匿名函詢法,其大致流程是在對所要預測的問題征得專家的意見之后,進行整理、歸納、統計,再匿名反饋給各專家,再次征求意見,再集中,再反饋,直至得到一致的意見。使用德爾菲法的時候,最后一輪的平均值最重要。
3、訪談:
訪談通常是問答的方式進行。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很多電視節目就屬于訪談,比如《康熙來了》,還有記者采訪,都屬于訪談。訪談分為結構化訪談和非結構化訪談,他們有什么區別呢?結構化訪談,通常在訪談之前就要擬定要談的問題,只有說好的東西才可以談,沒有提前講的不能談。非結構化的訪談有點類似于閑聊,那些非正式的談話話題比較發散就屬于非結構化是訪談,比如《鏘鏘三人行》。非結構化的訪談對于訪談者有更高的要求,需要能夠把握主題,把握被訪談者的特點。在項目管理中,訪談通常和客戶拜訪一起使用。
4、焦點小組會議:
焦點小組意味著有一個焦點,也就是一個主題。焦點小組會議通常有8-12人。這些人一起討論一個主題,比如說產品應該是什么顏色的,通常需要有一個專業的主持人來引導大家進行討論,一般來說,人一多就容易偏題,所以需要主持人把握討論的方向。焦點小組也是一群人一起討論,所以也會有和頭腦風暴會議的類似問題。可能某個非常有感染力的人會掌控討論。
5、問卷調查:
問卷調查就非常常見了。我們幾乎每個人都參與過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可以統計很多定量信息。但這里的關鍵是設置問題。填寫問卷的人心理會呈現復雜的情緒,大多數情況下,填寫人不會表現強烈的情形,除非是遇到具有強烈情感的地方。比如對產品特別滿意,如果對產品特別不滿意,那么連問卷調查都不會愿意填寫,因為已經浪費了自己的時間,不愿意再浪費時間。所以通過問卷統計出來的產品滿意的情況通常是需要打折扣的。
6、標桿對照:
標桿對照指的是找到最好的做法,這種最好,可能是組織內的,比如張工的PPT寫的非常好。也可能是組織外的,比如有些人專門靠寫PPT開課。找到這些做的好的案例或者樣例,然后向他們學習。也有人給這種辦法起名字叫“尋找亮點”。但我們要了解的是標桿對照的目的,是為了考核績效。
數據收集的工具和技術如下:
數據收集的工具和技術
二、人際關系與團隊技能
收集需求的人際關系與團隊技能,包括名義小組技術、觀察和交談、質量功能展開QFD、JAD,用戶故事。
名義小組技術,用于促進頭腦風暴的一種技術,通過投票排列最有用的創意,以便進一步開展頭腦風暴或優先排序,步驟如下:
1、向小組提出一個問題或難題。每個人在沉思后寫出自己的想法。
2、主持人在活動掛圖上記錄所有人的想法。
3、集體討論各個想法,直到全體成員清晰理解。
4、個人私下投票決出各種想法的優先排序
從這里可以看得出來,名義小組技術=頭腦風暴+排序。
在實際的工作中,通常用的是名義小組,不是頭腦風暴。因為單純弄出一大堆idea是不能呈現結果的,要把想法做一次篩選或者排序才是比較切實的結果。
1、觀察和交談:直接察看個人在各自的環境中如何執行工作(或任務)和實施流程。觀察,也稱為“工作跟隨”,或者人種學研究法;當產品使用者難以或不愿清晰說明他們的需求時,就特別需要通過觀察來了解他們的工作細節,從而挖掘隱藏的需求。對于觀察客戶現場工作的情況,有個專有名詞“人種學研究”,最早是簡古道爾研究大猩猩的時候用的,對于大猩猩,你無法和他交談,于是只能天天看他們什么時候進食,什么時候捉跳蚤,什么時候打架。對于客戶,或者某些干系人,也需要采用這種方式來看到底需求在哪里,比如我們要幫助客戶做一個優化工作流程的軟件,那么除了要跟相關的人討論他們的需求之外,還需要深入到客戶工作的現場,看他們實際的流程是如何運作的,從而發現客戶的隱性需求。
2、質量功能展開QFD:又叫質量屋,形狀像一個屋子,用來根據客戶需求確定新產品關鍵特征,QFD可以促進跨職能溝通,聚焦客戶需求,但由于需要討論很多的細節,所以可能極為繁瑣。
QFD的步驟如下:
1)標識客戶需求VOC
2)識別設計屬性CTQ
3)連接客戶需求和設計屬性
4)對VOC,CTQ進行排序
5)確定需要的屬性
3、聯合應用設計開發JAD:
把業務主題專家和開發團隊集中在一起,來改進軟件開發過程。在軟件行業,由于軟件的功能和需求在用戶沒有看到之前,很難描述出來,所以需要讓用戶或者客戶及時參與驗收可以運行的軟件增量。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大大加快軟件開發的速度,提高軟件開發的質量。
4、用戶故事:
用戶故事是對所需功能的簡短文字描述,經常產生于需求研討會。用戶故事描述哪個相關方將從功能中受益(角色),他需要實現什么(目標),以及他期望獲得什么利益(動機)。
三、決策的工具與技術
在項目的情境中,有很多的情況需要PM做決策,比如決定需求的優先級,評估項目的成本,風險應對的措施等。因此PM需要掌握決策相關的技術,盡管決策技術主要在收集需求這里講解,但我們要了解的是決策技術在項目管理中大量應用,貫穿項目的始終。
投票:通常來說直接投票的方式在公司管理中用的比較少,即使有,也是變相的投票而不是直接投票。畢竟商業社會中,正確的決定比民主要重要的多。但在某些極端的情況下,投票也不失為一種方法。比如說,公司決定要去旅游,于是行政部弄出2條線路來讓所有人選擇其中一條,這時候,投票就具有非?,F實的意義。對于投票來說,有3種獲得結論的方式
1.一致同意,也就是說參與投票的所有人都同意,只要有一個人同意就不能通過。這個有點像朝鮮的選舉,從來沒有出現過99%,全部100%。
2.大多數同意,意味著必須超過50%,如果一共有8個人投票,一旦出現4個人同意4個人不同意的情況,就需要重新投票。所以通常要設置為奇數票,避免出現50-50的情況。比如中國憲法的修改,必須超過2/3的代表同意才算通過。這就是大多數同意。
3.相對大多數同意??赡苡?個選項ABC,讓所有參與投票的人在這3個選項中選擇,這時候可能就比較難以選擇出大多數同意的選項。所以只要A選擇選擇的人最多,哪怕只比B多一票,最終的決策也選擇A。比如說美國的大選就是這樣的情況。特朗普獲得了48%的投票,希拉里獲得了47%的投票,特朗普獲勝。
需要注意的是,投票這種方式,如果用來解決沖突,并不是PMI推薦的合作共贏的方式,而是*強制*的解決方式。強制也就意味著有一方的意見沒有被尊重,因此投票的后果就是,結果出來之后總有一方不滿意。這也是為什么美國大選之后總有選民出來表達反對的聲音。
獨裁型決策:由一個人負責為群體制定決策。通常來說,職能型的組織中,獨裁型是比較常見的,盡管職能經理會參考團隊的意見,但作為團隊的直線負責人,職能經理擁有獨裁型的決策權。
多標準決策分析:很多時候,需要做決定是因為這件事情不簡單,不是簡單的考慮一個方面就可以,負責的事情需要考慮的方便就比較多,比如在項目中,干系人提出一項變更,關于這個變更要不要執行,就需要考慮成本、進度、風險、收益、干系人管理等等方面這時候就需要對多個標準進行分析,做出合理的決定。下面是一個選擇產品創意的例子,在項目中可能有多個產品創意,這時候需要選擇一個最佳的,可以從銷售潛力,戰略,競爭力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做出正確的選擇。根據排序,產品創意B是最佳的選擇。
這幾種不同的決策技術和適用場合總結如下:
四、數據表現技術
親和圖:親和圖也叫KJ法,聽這個名字就可以聽得出來,親和,就是兩個事情關系比較接近所以放在一起。確實是這樣,親和圖是用來對創意進行分組的技術。通常用在頭腦風暴之后,頭腦風暴產生了很多的創意,這時候就需要對這些創意進行分析,分析的第一步是先分類。于是可以用親和圖把相似的創意放在一起,然后給這些創意起一個類別的名字。比如下圖是一個討論交期問題的原因,在分析之后就可以把不同的原因使用親和圖進行歸類處理。
思維導圖:最近幾年思維導圖在中國得到了非常好的推廣和普及,在很多活動之后都會有人整理思維導圖(比如領導人講話),也有人把一本書進行拆解,做成思維導圖。不過現在我們看到的很多思維導圖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沒有顏色。沒有顏色的思維導圖實際上就是一個清單而已。思維導圖為什么一定要有顏色呢?創立思維導圖的托尼博贊說,顏色是用來激發新的創意的。因為人對文字的感覺遠不如對顏色和圖形的感覺。比如下圖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關于水果的思維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