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個項目管理經典案例——解密中國高鐵誕生幕后(下)
PMP認證是項目管理專業人士資格認證,是一種國際級的高級人才管理認證。它的主要考試內容就是項目管理體系知識。關于23個項目管理經典案例——解密中國高鐵誕生幕后(下),慧翔天地在這里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解密中國高鐵誕生幕后——高鐵是怎樣煉成的(下)
主持人:但我們為什么一定要這么做?
張曙光:我們是要在一個對外博弈當中要選擇兩個業企業去對外,也就是說,形象地講,就好像打拳擊一樣,我們是希望一個左拳一個右拳去打,如果我們不是一個左拳和右拳,最后伸出十個手指,這樣去對外的話,你的力讓就分散了,你可能最終被別人個個擊破。
主持人:我們剛才在引進的過程當中所走的每一步不知道給大家留下什么印象。張教授
張教授:事實上來講,我覺得我們能夠取得談判的成功,除了我們這個團隊的指揮以外是不是應該還有一個,就是我們這種體制的優勢,就是以一個行業為龍頭來一致對外,引進技術,那么現在來講我們還有其他行業,比如說我們的航空、郵電,還有電信這些系統。
我是想要問一下張總,就是說就你的經驗而言,你認為我們這種模式,在其他行業有沒有可借鑒的價值?
張曙光:你提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一個題目,中國的高鐵確實有市場優勢,但是有市場優勢和能把這個市場優勢做成優勢,這是兩碼事。有優勢最后把這個市場瓜分了的也有,也可以說,所有的成功如果把它歸結起來的話,體制優勢是起了核心的作用,這種模式我認為在我們其他的行業當中,比方說我們有一定市場,國內企業又有相當的實力,政府又能夠主導,在這樣的行業當中我認為都是可以借鑒的。
主持人:會不會有人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你的這個體制的優勢?就是在這當中可能有壟斷的嫌疑,您覺得呢?
張曙光:資本主義的一些國家這些跨國公司,它實際上從它的早期的積累到現代它通過技術上的壟斷、資金上的壟斷,它實際上在世界范圍內,已經處于頂端,制高點,在這個時候,像我們剛剛起步的國內的一些行業,用我們的那些年產值只有10億、20億的企業去和那種跨國公司年產值上千億美元的企業去抗衡的時候,我們應該怎么做?適度地把我們的資源集中一下,發揮我們的體制優勢,我認為是必須要做的否則我們只能是打一仗敗一仗。
主持人:好像劉先生有話要說,來。
劉先生:盡管在對話當中我覺得像對手,就是你這個團隊如何戰勝對手的故事。你這個用《孫子兵法》的同時用了多少法律的智慧?我就問這個問題。
張曙光:那么在這個過程當中這個知識產權是誰的,如何注冊,這是我們律師都已經設計好的,所以我們在引進了高速列車以后的同時我們就申報了兩百多項專利,所以這是律師的智慧,在這一點上我們是不能讓對方抓住任何把柄,因為我們的車不但要滿足國內的需要,我們還要打出去。
主持人:其實當我們的網友知道你會來做客《對話》的時候他們都紛紛發來了自己關注的問題,我們從這當中篩選了一下,所以您看到我們現場有三個信封,這三個信封按照我們的選擇,應該是有一個關注度非常高的一個話題,還有一個可能是針對您個人的一個問題,當然呢,還有一個被我們自己認為是比較尖銳的問題。
張曙光:先答尖銳的問題吧。
主持人:謂問你們每一次談判之前是不是所有的細節都要向領導去請示?在談判當中你有沒有自己做主的時候?
張曙光:這個問題應該說不尖銳,重大問題談判策略、談判的底線都必須按照我們國家的程序、按照我們部內的有關的程序來運作,這是必須要請示匯報的。
主持人:有沒有哪一個細節是你自作主張的?
張曙光:但是在這個底線以下具體采用什么辦法,當然要靠我們的團隊,有的時候是要臨場發揮的。
主持人:來,后面還有兩個信封,你愿不愿意再發揮一下?
張曙光:可以。
主持人:你的高鐵能不能在我們現在的這種普通的鐵軌上跑?是不是如果未來,全國都跑了這樣的動車組,你就要把現有的鐵軌全都換掉?
張曙光:我們現在現有的鐵路線上我們是可以跑這種高速車的,但是在現有的線路上跑這個高速車,最高的速度只能到250公里,所以老百姓可以在不同的地區選擇不同的交通工具、不同的高速列車,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主持人:當第一次我在我坐的這個動車組上春到,其實每個車廂上會有一個屏幕,顯示列車現在的時速是多少,當你第一次坐在我們自己研制出來的車上,看到上面顯示出250公里這幾個字跳出來的時候您是什么感覺?
張曙光:我是在1985年的時候去日本學習,在日本乘坐了新干線,當時就覺得非常羨慕。1989年以后呢我又去德國,在德國學習高速鐵路,乘坐他們的當時HER,速度到250公里,也是非常地羨慕,總想哪一天中國人有自己的高速鐵路,有自己的高速列車。所以當我們把高速列車做出來,那時候確實有一種中國人的自豪感,就是這個感覺。
主持人:剛才我們談到的第一階段是直接從160到了250,那么為什么我們不直接繼續來引進這樣的技術?直接從160到達350呢?
張曙光:兩點考慮。第一點呢,我們需要循序漸進,我們要在250公里這個速度基上積累一定的經驗,然后再實現跨越,我們想走穩。
第二呢,我們還是要減少成本,如果你引進的是一個250公里的車,它的成本是較低的,如果你去引進一個350公里的車,那是世界最高的車,現在世界上其他國家還沒有呢,它會跟你要一個很高的價格。
主持人:第二階段,也就是從250提高到350這一段過程當中,更多的是靠我們的自主創新,你能給我們列舉一兩個最讓人振奮的自主創新的突破嗎?
張曙光:你可以到法國去,你可以到德國去看,它的列車300公里的時候它已經很了不起了,但是它車體寬度只有多少呢?2米9寬,車體的斷面面積多大呢?8.4平方米左右,我們的高速列車車寬多少呢?3米3,車體的斷面積11.6平方米,這樣一來同樣是一個八節車廂的高速列車,歐洲人只能載客400人我們可以載客600人,而且旅客在里面感覺到非常地舒適,這個創新我們當時跟德國人和法國人提出來的時候,它都認為不可能。
主持人:實際上我們在談到這個車寬,從2米9到3米3的過程當中,你是接觸過很多的外國的專家,他們一開始是什么樣的態度?說過什么話?
劉剛:開始是不同意做的,認為你做不成的。
主持人:外方當時有沒有說過什么話給你留下的印象特別深?
劉剛:憑你們的力量是做不成的。
主持人:當后來我們研制出來了之后,你注意到他們有什么樣的反應沒有?
劉剛:它是羨慕中國人的智慧,這個我可以補充一個小細節,當我們把這樣一個寬的車體做到了350公里以上以后,和我們合作的這個公司就跑到另外一個國家去宣傳了,說我們現在和中國人合作,我們也能生產寬車體,你可以去看看中國的寬車體,所以他就請了這個國家的國鐵的總裁到中國來,悄悄的,他沒敢跟我們聯系,悄悄地買了一張票,請這個總裁上了我們北京到天津這條線,京津這條線,跑了一趟,告訴他,這是我們和中國人合作的,中國人干出來了,我們也能干這種寬車體。
主持人:為什么我們自己要給自己上這個難度,既然全世界大家都是2米9的車寬,都覺得再突破這個車寬是很困難的事,為什么一定要上?
張曙光:剛才大家都講過,現在鐵路一票難求,一票難求為什么呢?能力小,在我們確定我們的技術方案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把我們的國情考慮進去,就是人多地少,我們想把運量做大一些。那么當然會帶來很多的技術難點,但是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創新了,如果別人都有了我們有,那就不叫創新。
主持人:我們想問問沈院士,我們究竟憑什么可以從250公里的時速在這么短的時間當中就提高到350公里的時速?
張曙光:高速列車的關鍵技術,核心的核心就是一個安全,運行的安全性,你想幾百人,那三百多公里在路面上行走,一發生一個問題就不得了,這個問題呢是各種技術綜合的結果,是一個大系統,在日本、法國、德國,他們是花了三四十年的時間,在實踐當中慢慢摸索起來,才達到了300公里左右,我們引進了。我覺得剛才張總講得很對,除了這些九項關鍵技術以外,我覺得最重要的我們就是引進了它的安全可靠性,人家積累幾十年的安全可靠性,我們拿過來,我們花五年我們就搞出來,我說這是核心的核心。
主持人:那這個速度會有一個極限嗎,我們現在是350,未來有可能450、550、650?
張曙光:當然這個在地面上運行的物體,如果速度再做高一點,世界上也有過比如說做到400、500公里,但是從經濟性,綜合的經濟性考慮,安全性,應該講35 0公里或者更高一點是可以的,再高一點的話,就要權衡它在經濟上是不是可行了。
主持人:如果說我們第一階段從160公里的時速提高到250公里的時速更多的是靠引進消化和吸收,那么從250公里到350公里,您能不能非常簡潔地告訴我們的觀眾我們究竟靠的是什么?
張曙光:一個開放的創新平臺,創新,我們現在創新的眼光不是在鐵路路內,也不是在國內,我們是放眼全球,所以我們曾經有過一句話叫做“以我為主,全球點菜?!蔽覀儸F在可以通過自己掌握設計和集成技術,讓世界上其他很多跨國公司給我們來打工,現在我們已經可以這樣做了。
張孝德:我們在掌握核心技術的前提下,如何有了質量了,如何在數量上,進一步利用我們的體制優勢,如何擴大這種供給?我覺得這個問題可能是,我覺得現在包括我們大家都關心的一個問題。
張曙光:你提了一個我們現在正在著力辦的一件事情。
我們大家都有中國地圖這個概念,這一只大公雞,五年以后在這個大公雞的東部會有這樣幾條線,哈爾濱到大連一條高速線,從沈陽連接到北京,北京到上海一條高速線,北京一直到廣州一條高速線,西安過鄭州到徐州進上海一條高速線,從南京沿著長江到合肥到武漢再到成都,沿江這條通道,從寧波到溫州、福州,沿者我們的東南沿海一直到深圳一條線,這幾條線將會行駛時速250公里以上的高速列車,每天每一條線上將會跑150對以上的高速列車,人們出去的時候不要想幾點鐘去買票,而是到了車站以后很快就可以買到票上車,當你要去的地方是一千公里的時候,你就坐好4個小時就行了,當你要去的時候500公里以內的話,你就想兩個多小時就可以到了,我想,那個時候中國人的生活會比現在更加方便,更加豐富多彩。
張鮮堂:我們國家從改革開放以來,也吸收了不少國外的技術,但說實話,在比如說汽車方面,我們在汽車工業甚至大飛機項目上是走了很多彎路的,甚至我們進入了一種惡性的循環,越引進越沒有我們自己的創新空間,那么在高鐵這個問題上,剛才張局講的,是否我們有了我們自己的自主產權。
那么我想問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技術引進這里面說實話是有巨大的分歧,因為早期臺灣也走過這個路子,在有些問題上做得也不是很太好,那么我們在短短的兩三年時間內就想一步到位,那么我在想一個問題,這里面我們拿到它的核心技術,到底這里面的權重是一個什么樣的結構?
張曙光:與速度有關或者是由于速度帶來的核心的東西是什么呢,核心東西有幾條:車與鋼軌之間的記一對耦合,車與網之間的一對耦合,車與空氣木擦這一對耦合,以及列車的控制,那么大概這四個部分有很多核心的技術在里面,這些技術第一,靠買你是買不來的,轉讓別人也是不給你的。剛才沈院士講過,這很多是基礎理論的東西,基礎理論是靠我們自己來鋪墊的,我們這一次在引進過程當中,主要是搭建一個制造平臺,或者業內人士講了,我通俗一點講,是解決一個制造方法的問題,就是如何解決工藝問題,沒有這樣強大的技術支撐是做不到的。所以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如果把它要點得破一點的話,自己沒有技術積累搞引進,或者你的技術基礎太差搞引進你是做不到的是,做不了的。
張孝德:比如說我假設,說張總,你在這個領域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比如說提升副部長或者更高的職位了,你離開這個系統了,你離開之后,我們這種創新的體制和模式能不能持續下去,我對這個問題不知道張總如何來看?
張曙光:你提這個問題,是一個創新平臺的問題,為什么可以持續呢?它是一個龐大的創新的團隊構成的。
張孝德:也就是說已經和市場接軌的一個模式。
張曙光:完全接軌。
張孝德:謝謝。
主持人:我想當大家在我們今天的節目當中看到了我們以自主創新的方式實現了鐵路時速達到350公里這樣消息的時候,其實內心還會有一個渴望,希望你能來解答,就是這樣的列車究競它是不是時時刻刻都非常地安全,我們也來做一個假設,如果說您的高速鐵路正經過一個田間地頭的時候,可是剛好有人在放風箏,巨大的風箏一下子撲在了你的車頭上,那火車能夠安全地運行嗎?
張曙光:突然天邊來一塊布來一個風箏,把我這個車頭遮住了,有沒有問題呢?我可以告訴你,亳無問題,因為列車的控制系統是一個自動駕駛系統,實際上司機春不看前面,前面已經沒東西可看了,如果你把它全蒙上的話,它也仍然照樣行使。
主持人:照樣安全行使。
張曙光:對,所以,高速列車在可以在能見度非常低的情況下,也就是大霧,能見度兩米、五米這樣的條件下仍然可以以很高的速度運行的一個交通工具。
主持人:那如果在冰雪天氣呢,鐵軌上結了冰,你的列車還能夠正常的行駛嗎?
張曙光:高速列車的設計在正線上面,冰雪我們是不怕的,但是在道岔上是怕有冰雪的,所以我們在道岔區域設有融雪裝置,就是不管你下多大的雪,下來以后可以馬上融化掉。
主持人:也可以保證安全。
張曙光:可以保證絕對安全。
張蘭:前幾天呢我第一次乘坐了京津高鐵,然后呢我留下了這張票作為一個紀念。在剛才的過程中我簡單地算了一筆賬,發現這樣一個問題,現在呢,我聽說京津高鐵的成本是兩百個億,那么這張票價是58元,我就算成60元,那么我知道現在呢一輛車大概有600人,然后每天有140對,如果一年365天,我們算成滿員的話,那么一年算下來,我初步地算出來,可能是16個億左右的收入,那么這樣算下來的話,可能要14年左右的時間能夠收回成本。
那我的問題就是,張總,你如何帶領您的團隊快速地、更快地收回您的成本,讓我們全國的老百姓都能快速地、更便宜地坐上這個高速列車呢?謝謝。
張曙光:從收入這個角度我和你心情一樣,希望盡快地收回成本,但是鐵路作為一個大眾化的交通工具,鐵路直到現在還承擔著一部分福利性質的這樣一種社會職能,所以鐵路始終堅持著是薄利多銷,所以我們認為薄利多銷,把蛋糕做大,把運量做大,價格呢盡量使得老百姓滿意,仍然是我們鐵路可以生存和發展的一個銷售的方略,謝謝。
主持人:也希望他的愿望能夠早日得到實現。
接下來是到了我們解密剛才這個信封的時候了。一個晚上我們都在感受到張曙光先生對于高鐵的一份情感,所以我剛才看到了這個問題,我特地留到了現在,網絡上有人把你稱作是“高鐵之父”,你覺得這個評價如何?
張曙光:第一,我沒那么老,第二呢,為高鐵做出貢獻的人太多了,比方說我這個老師,沈院士,比方說我們的前任、再前任,所以我覺得做出貢獻的人,太多太多了,我希望這個稱號應該給我們的前輩,但是我不希望當這么老的人。
主持人:很多的人可能還沒有機會登上時速350公里的列車,你能不能給大家描述一下,登上時速350公里的列車,那一刻你會在車廂里有著什么樣的一種感受?跟大家做一個形象的描述。
張曙光:當你登上時速350公里的車的時候,你這樣想像,如果把車體把它虛化掉的話,你在空中在距地面大概一米五高的這個位質上,你以每秒鐘100米的速度在這樣飄行,你是個什么感覺呢?神仙。
主持人:這是令人神往的一種感覺,飛檐走壁在這一刻可以成為現實了,我想我們對于擠火車的所有的不愉快的記憶都會成為歷史,永遠都不會出現了。
其實在今天的節目當中我有一種特別強烈的感受,就是我們中國式的創新讓中國人實現了高速鐵路的夢想,而我們的自主創新,其實也就像是一條高速鐵路,它讓我們在這個領域當中,用五年的時間完成了發達國家30年走過的道路,我想沿著這樣的一條高速路還會有更精彩的風采等待著我們,謝謝所有人付出的努力。
好,我們在這里也再一次感謝張曙光先生來到我們《對話》的現場。謝謝各位的光臨,謝謝您的收看下周再見。
張曙光:感謝,謝謝你對中國鐵路的支持。主持人:謝謝您。